《张廷尉释之者》阅读

 浏览:2961 次
 0篇评论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闻跸【注】,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跸:读“bì”,帝王的车驾。也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B.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C.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D.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尉”是秦时设置的官名,九卿之一,职责是管理天下刑狱,有时还可驳正皇帝的判决意见。

B.“公门”是古代国君之外门,所有乘车辇之人经过时都要下车,以示对国君的敬意。

C.“景帝”为古代皇帝谥号之一,是景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D.“书”,又称《尚书》,为“四书”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因为家境殷实作了骑郎,侍奉文帝十年都没有被调动,他认为耗损了兄长的家产至今却无所作为,想辞官回家。

B.张释之直言敢谏,有一次文帝询问虎圈兽类情况,啬夫代替上林尉详尽回答,文帝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因张释之的劝谏而放弃了。

C.张释之因为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而阻止他们入殿门,并且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却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

D.张释之在文帝死后想到自己曾得罪过当时的太子即现在的景帝而感到恐慌,向景帝请罪,景帝没有责怪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5分)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5分)

试题答案:

10.B

11.D 《尚书》是“五经”之一,不属“四书”。“五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C “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错误,张释之在太后派使臣赦免两人之前就已经弹劾他们了。

13.(1)袁盎知道他有贤能,于是请求调动张释之补为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上前陈说利于治国的方法。(“徙”1分,“朝”1分,“前言”1分,大意2分。大意部分:“补谒者”“便宜事”大意正确可得2分。)

(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法则。现在法律这样(规定)却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了。(“……者……也”1分,“重”1分,“不信于民”1分,大意2分。大意部分:“天子所与天下公共”“是”大意正确可得2分。)

【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用家中资财换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都没有被调动官职,默默无名。张释之说:“做了这么多年骑郎,损耗了哥哥的资产,也没有做到显官。”想要辞职回家。袁盎知道他有贤能,于是请求调动释之补为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上前陈说利于治国的方法。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些应该现在就能实施的。”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上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登记在册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左右相视,全都答不上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十分详尽,对答如流,如声响回应而无穷尽。汉文帝于是命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说会道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务实。况且下面的人受朝廷的影响如影子和回声一样快,陛下的举措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说得对!”于是,就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前去阻止太子、梁王。然后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上奏给皇上。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便派使臣秉承她的意旨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后来又任命他做了廷尉。

皇帝出行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所坐的车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了那个人。回奏说:“那人是下县里来的人,到了中渭桥,听到了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避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看见皇帝的车马,马上就跑起来。”廷尉向皇帝报告处罚的结果,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幸亏我这马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那不就摔伤我了?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法则。现在法律这样(规定)却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的手脚还往哪里放?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张释之内心恐惧,假称生病。最终向景帝谢罪,景帝没有责怪他。

《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平坦宽广;不结党不偏私,王道才能明辩。”张季的立身处世可说接近这种境界了!

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