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详情页
更多精彩优秀作文,尽在赶考状元App
查看>
赤壁江月照肝胆——读《赤壁赋》里的生命智慧
历史 政治
4898

建中靖国元年秋夜,长江水波托起一轮明月。贬谪黄州的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将半生沉浮化作江上清风。这位曾以《刑赏忠厚之至论》惊艳汴京的才子,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凛冽的寒冬。乌台诗案的风霜尚未消散,御史台的囚室仍在梦中浮现,而赤壁的浪涛声里,一个文人的精神突围正在发生。

江雾弥漫的甲板上,苏轼的手指抚过冰凉的石栏杆。他想起元丰二年那个雨夜,御史台差役破门而入时打翻的砚台,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如同此刻江心的漩涡。黄州城外的东坡荒地,春播时锄头磕在石块上的闷响,与此刻船桨拨动水花的清音竟有某种奇妙的应和。这些记忆碎片在月光下重组,化作"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

但苏轼终究没有沉溺于悲苦。当友人吹起洞箫,呜咽之声惊起夜鹭,他忽然指着东流的江水说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声诘问穿透千年时空,将个人的遭际升华为对永恒命题的叩问。江岸芦苇在夜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哲思伴唱。

黄州五年,苏轼在城东土坡上种下的不只是粳稻与桑麻。当《赤壁赋》的墨迹在宣纸上凝固,我们看到一个文人用思想犁开命运的冻土,在精神的旷野上播种星斗。那些曾被视作人生负重的苦难,最终都成了滋养智慧的养料。

分享给朋友
思路解析(思维脑图)
相关作文